解雕侠-好玩游戏一站式下载
首页 游戏攻略 我国航空发动机发展的技术难点,航空发动机产业新政策

我国航空发动机发展的技术难点,航空发动机产业新政策

来源:解雕侠 编辑:JDX22 时间:2022-12-15 10:25:56

很多小伙伴玩家都不太清楚我国航空发动机发展的技术难点,航空发动机产业新政策,那么今天解雕侠小编给大家带来一篇 上海 相关的文章,希望大家看了之后能有所收获,最后请大家持续关注我们!

(出品方/作者(申万宏源研究韩强陈海波朱攀) ) )。

1 .航空发动机:“工业皇冠上的珍珠”,长坂厚雪赛道1.1大国实力的象征,涡扇发动机是当今主流的1.1.1航空发动机是飞机的“心脏”,航空强国的标准装备航空发动机被称为“现代工业皇冠上的珍珠”和“工业之

航空发动机研究与发展的特点是技术难度大、费用高、周期长,决定着飞机的性能以及飞机研制的成败和进度,是产业发展的核心基础,也是衡量一个国家工业水平和能力的重要标志。 例如,航空发动机工作原理复杂,涉及几乎所有科学和工程专业,主要结构部件包括进气道、压缩机、燃烧室、涡轮和尾喷管,部件达3万多个。 另外,由于发动机尺寸小、工作环境苛刻等原因,装配流程精细、苛刻,厂家需要在有限的空间内安装上千个部件,而且装配精度要求很高,每个组件的装配都需要独特的技术,其中叶片辊目前,世界上能自主开发航空发动机的国家只有美国、英国、法国、俄罗斯、中国等少数国家。

1.1.2从活塞式发展到喷气式,军民使用双开花航空发动机从活塞式发动机发展到今天的多种喷气发动机,其中涡旋式喷气发动机应用最为广泛。 自1903年世界第一架飞机诞生以来,二战结束后,大多数战斗机都采用活塞式航空发动机。 这台发动机通过驱动螺旋桨给飞机提供动力。 但是随着航空发动机向高功率和低重量方向发展,功重相对较低的活塞式发动机正在退出历史舞台。 喷气发动机既能产生较大的推力,自身重量也较轻,能大大提高飞机的飞行速度,因而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压缩机类型可以分为涡轮喷气发动机、涡轮风扇发动机、涡轮螺旋桨发动机、涡轮轴发动机和螺旋桨风扇发动机。 目前,使用最广泛的是涡扇发动机,2020年世界产量达到46.10%。

由于不同类型的喷气发动机应用于具有不同特性的机型,涡喷式逐渐被淘汰,涡扇式成为当前主流。 现代涡喷发动机主要由进气道、压缩机、燃烧室、涡轮和尾喷管等部位组成,特点是高空高速飞行时性能好,但低速飞行时,高速高温气体喷入发动机后,直接发散造成巨大的能量损失目前,除部分尚未退役的二代战斗机涡喷发动机外,几乎全部被涡轮风扇发动机所取代。 军用涡扇发动机主要有无加力式和加力式两种,前者主要用于高亚音速运输机,后者主要用于歼击机。 涡桨和涡轴发动机是涡喷发动机成熟后,将活塞发动机涡轮化开发发展起来的新动力。 涡轮螺旋桨发动机的应用速度一般小于900km/h,广泛应用于中低速飞机和低速性能苛刻的巡逻、反潜、灭火等类型飞机。 涡旋发动机一般配备自由涡轮,主要用于直升机和垂直/短距起落飞机。 民用涡扇发动机主要是大涵道比,油耗低,广泛应用于大型商用客机。 1.2行业壁垒高、红利期长、核心机系列化研发模式降本增效1.2.1技术难度大、成本多、周期长、高壁垒铸造产品高附加值航空发动机价值收益率高、经济辐射带动作用强。 航空发动机是工业部门目前附加值最高的高端制造业,对上下游产业也有很大的辐射推动作用。 一是“回顾效应”,即对机械、仪器、电子材料、冶金、化工等上游产业发展的拉动作用。 二是“前瞻效应”,即对航运业、旅游业、城市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物流等产业发展的引导作用。 三是“侧效应”,即改善国民经济各部门资源配置、提高效率等的推动作用。 据日本通产省统计,按产品的单位重量价值计算,如果船舶为1,则汽车为9,电子计算机为300,大型飞机为800,航空发动机为1400。

航空发动机技术门槛高,运行条件苛刻。 航空发动机是典型的技术密集型产品,要求其重量轻、体积小、安全可靠、经济性好,能满足高温、高压、高转速、高负荷等苛刻条件下的长期迭代工作指标,需要精心设计、精密加工、高性能材料零部件的使用,其研究开发对工程热力学、转子动力学、流体力学、电子学、控制理论等学科有极高要求的航空发动机研制投资较高,一般达几十亿美元。 据统计,世界先进航空发动机的开发投资普遍达到数十亿美元,其中F135更是达到67亿美元。 与国外相比,投入资金不足一直以来都是严重限制我国航空发动机产业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 1988年至-2003年,美国IHPTET计划共投入50亿美元,约为我国1980年至-2000年两个发动机预研计划总投入的6倍。 航空发动机开发周期长,预研和工程开发阶段长达30年。 根据《航空发动机研制全寿命管理究及建议》,预研阶段和工程研发阶段长达30年,然后可以进入实用发展阶段进行大量装配,整个研发周期较长。 首台自研成功的大推力涡扇发动机涡扇-10于20世纪80年代后期开始验证机研制,2006年正式宣告成熟定型,历时20多年,目前已成为我国第三代战斗机的主要辅助型。 1.2.2基于核心机系列化研发模式,产品红利期长、军民一体化推动航空发动机产业持续发展的发动机在核心机的基础上不断改进衍生系列化军民发动机,降低研发成本,大幅提高研发效率和产品可靠性,市场核心机具有军民共性,一旦开发成熟,战斗机涡扇发动机、轰炸机或军用运输机发动机、舰艇使用的燃气轮机都可以从核心机上进行了改进,制造商可以根据客户需求,根据成熟核心机派生出不同的机型。 利用多用途核心机开发串联发动机是航空发达国家普遍采用的方式,如美国GE公司基于第三代核心机成功开发了包括F101、F110、F404、TF39、CF6和CFM56在内的一系列军民用发动机。 我国在70年代初引入美国核心机与验证机的研究途径,坚持走基础研究—应用研究—预发展—核心机、验证机—工程研发的研究与发展道路。

成熟的发动机可销售30-50年,产品红利期长,军民一体化将进一步推动航空发动机产业持续发展。 据美国《国家关键技术计划》报道,发动机产业技术处于高度垄断的环境中,成熟的产品可以销售30~50年,因此制造商可以充分享受技术和产业链升级带来的市场收益率。 在航空发动机领域,军用民航发动机普遍存在通用性,可以基于核心机派生出满足民用需求的发动机,不仅可以最大限度地缩短研发周期,而且可以推动产品系列化发展,延长产品销售生命周期。 目前我国对航空发动机产品的军民融合主要体现在国产发动机的军民应用上,如涡桨-8发动机可同时应用于军用、民用直升机机型; 以太行发动机为基础派生的民用燃气轮机,实现了一机多型。 在民转军领域,我国目前还处于初级阶段。 1.2.3高推重比、大涵道比发动机是未来发展趋势世界军用航空发动机发展趋势:推重比不断提高,目标更快、更高、更远。 自20世纪40年代第一代喷气发动机问世以来,世界航空发动机经历了五代升级,推重比从第一代的3-4提高到了第五代的12-15。 同时,发动机涡轮前的温度也在上升,从1200-1300K发展到每代超过2200K。 根据美国对新一代战斗机提出的系统需求,未来军用航空动力将继续朝着更快、更高、更远的目标前进。 目前,美国已经开始研发第六代航空发动机,预计重量比将达到16-18,同时国际上开始对第七代航空发动机进行预研。 预计未来军用航空发动机的推进比将继续增长以满足更高的军事需求。 世界民航发动机发展趋势:涵道不断增大,重视民用发动机的经济性。 1977年至1992年间,民航发动机涵道比为4-10,2008年以后发展,涵道比为10-15。 同时,随着总加压比的增加,涡轮前温度也相应增加,油耗降低。 例如,900台发动机采用高涵道比( 10 )和高总压比( 36.3 )以及效率提升部件,其油耗率比1997年投入使用的CFM56-7B发动机降低8%; GE-GenX发动机的涵道比为9.5,总压力比为40,其油耗比2007年投入使用的900发动机低4%。 CFM-LeapX系列发动机具有低油耗和碳排放,因此在市场上非常有竞争力。 预计民航发动机将继续提高涵道比,以应对更加安全、高效、低油耗、低排放的趋势,提高经济性和环保性。

1.3我国已具备整机研制能力,目前,全力追赶世界一流梯队1.3.1的发展历史,起步晚,但奋起直追,已具备自主研制能力的我国航空发动机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发展,目前已具备完整的我国航空发动机的研制始于20世纪中叶,经历了修理与仿制、仿制与自行研制相结合、完全自主研发三个阶段。 1 )维修和仿制阶段: 20世纪60年代,中国在苏联BK-1发动机的基础上,成功仿制了第一台国产涡喷发动机涡喷-5。 涡喷-5发动机的成功研制,标志着中国航空发动机工业从活塞式发动机时代发展到喷气发动机时代,成为当时世界上为数不多的能够批量生产喷气发动机的国家之一。 2 )仿古与自研结合阶段( 80-90年代,我国不断提高自主研发能力,研制出涡喷-14 (昆仑)和涡喷-10 (太行) )。 涡扇-10是中国第一台大推力涡扇发动机,它的出现结束了国产先进涡扇发动机的空白,标志着中国航空发动机从第二代向第三代的飞跃,对中国国防工业和国防现代化建设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 目前,涡扇-10系列发动机已经成为中国第三代军机的主发动机。 3 )自主研发阶段( 21世纪以来,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发展,我国已经建立了较为完整的发动机研发生产体系。 2016年,首款国产大功率涡旋发动机-10亮相珠海航展。 该型发动机的出现,填补了国内该功率等级涡桨发动机型谱的空白,其功率等级和结构安装性可以满足不同吨级直升机的动力需求。 据Chinese Air Force报道,2020年运-20将搭载涡扇-20完成首飞,未来运-20也将搭载,成为我国大型飞机的“强心脏”。 1.3.2发展现状:军用领域与国外相比有一代人的差距,商发领域需要突破我国军用航空发动机和国外先进水平,但仍有一代人的差距,大大不足于产品。 国外航空发动机起步较早,第一代涡喷发动机成型于20世纪40年代,而此时我国才刚刚开始航空发动机的研制。 目前,西方航空发达国家现役主力机型搭载了F404、F110、AL-31F等第三代发动机。 我国部分第三代车型也已经搭载了第三代发动机WS-10,接近世界先进水平。 在比发动机更大的推动力方面,我国发动机与西方先进水平还有一定差距。 目前,我国在役的大推动力比发动机以WS-10为主,发动机型号单一,性能也亟待提高。 我国商用航空发动机还处于研发阶段,“长江”系列产品可能成为我国商业开发的突破口。 与军用航空发动机相比,我国在民航发动机上与国外的差距较大。 目前,中国民用客机发动机全部来自美国通用航空、美国普惠PW、英国罗罗RR、法国CFM (美国GE公司与法国网络中心SAFRAN合资公司)等海外企业“十三五”期间,中国商用航空发动机瞄准世界先进水平,规划长江500(arj21 )、长江1000(c919 )、长江2000 ( Cr 929 )三大系列产品。 据中国商发公司介绍,2020年3月,“长江2000”发动机核心机C2XC-101成功点火,8月进入整机组装阶段。 “长江1000”发动机的研发比“长江2000”稍早,于2018年完成。 2020年7月开始试航取证,预计2025年后可投入使用,将成为我国商发的重要突破口。

1.3.3政策支持:三大国家政策铸就航空产业核心竞争力三大国家政策,聚焦两大着力点,铸就航空产业核心竞争力。 “十三五”之前,我国航空发动机产业发展缓慢,曾是我国工业发展的“软肋”。 1 )长期以来,由于我国航空公司制造水平和航空公司需求严重脱轨,大量航空公司产品依赖进口。 2 )我国航空发动机的研发和制造主要由中国航空工业集团主导,实行“一型飞机成套开发一型发动机”的研发和生产模式。 3 )航空发动机与飞机研发紧密相连,航空发动机独立研发灵活性受限,国家政策和资金支持力度不够。 为增强航班制造实力和相关企业活力,逐步实现航班产品国产化,“十三五”以来,我国相继出台军民融合、双机专乘等政策,以竞争机制推动技术进步,通过产业链上下游,缩短流程,加快实现航班产品国产化我国还实施了起飞分离等改革措施,成立了航发集团,打破了体制约束,大大提高了发动机研发灵活性和研发效率。 1 )军民融合:把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深入融合在经济社会发展体系中,全面推进经济、科技、教育、人才等各领域军民融合,把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同经济社会发展在更大范围、更高水平、更深层次上结合起来,为实现国防和军队现代化提供丰富的资源和资源航空发动机是国防工业的重要产品,政策的执行对航空发展和技术创新具有巨大的作用。 通过军民融合,对充分利用我国航空发动机领域的剩余资源、促进创新发展具有巨大的推动作用。 可以有效提高我国航空研发效率,促进军工产业升级。 2 )起飞分离)中国在建立航空工业之初,曾学习苏联模式,用飞机型号研制驱动航空发动机型号集。 航空发动机研制缺乏独立自主性,航空发动机研制周期长于飞机研制周期,这一事实严重制约了航空发动机产业的发展。 2016年5月,中国航发集团成立,原中航工业旗下的航发资产被剥离,分配为中国航发名称。 同时,航空动力、航空控制、航空科技的实际控制者改为中国航空发。 航空发电集团的成立标志着我国航空发动机的研发正式独立于飞机制造,赋予航空发动机研发更强的自主性,从根本上消除航空发动机发展的部分体制障碍,使相关主机厂和科研院所专心做好本职工作,加快步伐,提高军用发动机的研发效率3 )双机专业:发动机研发周期长,研发投资高,核心机预研需要大量资金,与国外相比,投入资金不足严重限制了我国航空发动机产业的发展。 1988年至-2003年,美国IHPTET计划共投入50亿美元,约为我国1980年至-2000年两个发动机预研计划总投入的6倍。 2016年《“十三五”国家科技创新规划》年,明确了航空发动机和燃气轮机重大专项,即“双机专项”是六大重大科技项目之一。 双机专项政策实施后,航空发动机专项提交国务院审议,专款专用,保证航空产业有足够的研发资金。 两机专业中的航空发动机专业重点站聚焦于小涵道和大涵道比超音速涡扇发动机持续时间更长的亚音速涡扇发动机,基本满足了目前国内所有先进飞机对发动机的需求。

2 .整机价值占比高,军民需求共鸣铸造万亿元市场2.1发动机占飞机价值比重高,三大增长点助推市场大空间航空发动机价值约为整机的25%,耗材属性叠加高附加值为市场创造巨大的市场空间。 航空发动机是飞机的重要部件,航空发动机占民用客机的比例为27%左右,航空发动机占军用飞机的比例为20%-30%。 航空发动机市场包括新机采购、更换和后市场(大修和维护)三个市场增长点,后发动机市场服务市场与销售市场空间相当。 发动机具有耗材属性,一方面发动机本身具有一定的使用寿命,其中军用发动机一般为几百小时至几千小时,其寿命明显低于飞机,因此在飞机使用过程中有更换需求; 另一方面,为了延长发动机的寿命,发动机运转一定时间数后,需要送回制造商或维护机构进行维护,其部件往往需要多次更换或修理。 另外,为了保证飞行安全,保持发动机性能,必须按照维修手册的规定进行维修,后市场服务的重要性越来越突出,后市场服务的附加值更高,其带来的市场空间更广。

2.1.1国内(军机列装加速和国产大飞机交付迫在眉睫,国内航空市场空间巨大(一)首次跨上战略空军门槛,军需景气前景看好的军机更新和国产替代持续加速,我国军用航空发动机市场将保持高速增长。 2021年8月31日,记者从中国空军新闻发言人申进科大学获悉,中国历史首次进入战略空军门槛,但战略空军的发展对飞机数量和性能有了更高的要求,与空军强国相比,中国战斗机在数量和世代上存在较大差距。 我国现役军机总量约为美国的25%。 另外,虽然美国都是三代机以上机型,但我国主要集中在两三代机上,与美国主力战斗机的世代差距明显,军机量增长需求迫切。

预计未来10年,中国军用航空发动机总市场空间约为12072亿元,其中飞机发动机销售市场(包括新机采购和更换)约为7101亿元,后市场服务市场(包括大修和维护)约为4971亿元根据FlightGlobal的统计数据,2011-2020年,我国军用飞机的CAGR为2.54%,结合目前国内各大飞机总装厂的生产能力和市场需求状况,提出以下假设。 1 )考虑到目前中国和美国军用飞机数量和世代的差距,结合中国自身生产能力状况,10年后计划新增军机4860架。 2 )由于发动机损耗及其他意外因素,我国航空发动机备降率预计约为1/3; 3 )考虑到中国航空发动机的使用寿命和实际训练情况,预计未来10年一架军用飞机平均轮换一次4 )考虑到海外后市场的服务价值与发动机销售价值相当,国产发动机的使用寿命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有所不同,国内航空航班后市场发展的成熟度达到国外而且受军品定价机制限制,预计国内后市场服务所占比重约为发动机销售市场的70%。 基于以上假设,预计未来10年我国军用航空发动机总需求量为29492台。 考虑到发动机单价的差异,最终推算出中国未来10年不含后市场的军用航空发动机销售市场空间约为7101亿元,含后市场的市场空间约为12072亿元。 (二)国产客机即将大量交付,民航发动机迎来发展新起点20年后,我国将成为世界航空客运增长的最大动力,预计到2039年我国将成为世界上最大的民航市场。 根据中国商飞公布的《中国商飞公司市场预测年报 2020-2039》,到2039年,中国在世界客机队伍中所占的比例将从现在的16.2%增加到21.7%,成为世界上最大的民用飞机,发动机市场,航空修理服务市场。 另外,中国首架自主开发的C919单通道干线大型客机,目前已累计向29家客户订购1021架,预计将于2021年底交付首架飞机。 ARJ21支线客机累计订购596架,截至2015年,累计批量交付45架飞机。 另外,预计今后3-5年国内民航发动机的开发将取得突破并投入使用。 C919拟采用长江-1000发动机实现国产机替代,该发动机核心已实现-1000运行,处于测试验证阶段。 参考国外航空公司的龙头,民用市场收入大于军用市场,是企业收入的主要来源。 随着国产民航发动机具备投入商用的技术力量,巨大的民航市场需求和航空产业链强大的经济拉动性叠加,将大大提升国内航空产业链市场空间,打破企业盈利天花板。

预计未来10年,包括中国后市场在内的民航发动机市场空间约为14756亿元。 随着民航运输周转率的快速增长,推动民航客机需求上升,据航空工业公布的《中国商飞公司 2020-2039 年民用飞机市场预测年报》、2020-2039年,中国民航客机队规模和需求为:广体干线飞机1868架,窄体干线飞机5937架,支线飞机920架,共计8725架考虑到典型航空发动机订单签订价格,未来20年中国民航发动机领域市场空间将达到4803亿美元,约合人民币30741亿元( 1美元6.4元)。 考虑到新机交付量逐年稳定增长,假设未来10年新机交付量约占总交付量的48%,未来10年民航发动机领域市场为2306亿美元,约合人民币14756亿元( 1美元6.4元)。

2.1.2全球:航空发动机需求稳步增长,军民市场万亿空间预计未来10年包括全球后市场在内的军用航空发动机市场空间约为2896亿美元。 据《THE GLOBAL MILITARY AIRCRAFT ENGINES MARKET 2020-2029》测算数据显示,未来10年,全球军用航空发动机CAGR为4.47%,到2029年销售市场空间可达174.9亿美元,国际领先企业GE、RR的后市场服务收入均超过销售市场认为2020年至2029年的10年间,全球军用发动机销售市场规模将达到1448亿美元,后市场服务市场全球航次市场空间约为2896亿美元。 预计未来10年包括世界后市场在内的民航发动机市场空间约为12351亿美元。 根据《Commercial Market Outlook 2020-2039》的推算数据,未来20年全球将新增民航40664架,其中以窄体客机为中心,29127架飞机约占71.6%,广体客机约7219架飞机约占17.8%,支线客机约4318架飞机约占10.6%。 考虑到典型的航空发动机订单签订价格和维修后的市场服务,未来20年民航发动机领域的市场空间约为25732亿美元。 考虑到新机交付量逐年稳定增长,假设未来10年新机交付量约占总交付量的48%,计算未来10年全球民航发动机市场空间约为12351亿美元。

2.2发动机制造环节以难度大、价格高、价值贯穿全寿命周期的2.2.1机翼为核心部件,价值占有率最高的圆盘轴构件、机翼、机箱、燃烧室、控制系统是航空发动机的核心部件,价值比较高。 根据对世界未来10年军用和民航发动机市场空间的预测,计算了按零部件划分的发动机细分领域的市场空间。 根据航空发动机的结构特点,我们将航空发动机分为盘轴、叶片、料仓及其他外部部件、燃烧室(包括加力燃烧室)、控制系统、其他部件等6个部分。 根据前瞻产业研究院的推算数据,叶片是航空发动机价值最高的零部件,估计约占20%。 再加上主轴部件、燃烧室、控制系统的价值分别高达16%、15%、14%。 2.2.2全寿命周期三个阶段,采购价值和使用维护价值可根据发动机全寿命周期划分为三个阶段。 研究发展阶段( 10 )、采购阶段( 40 )、使用维护阶段( 50 )。 从航空发动机全寿命周期来看,使用和维护阶段费用最高,约为50%; 购置费约40%; 研发费用比较低,只有10%左右。 使用费和维修费中,零部件更新和维修费各占一半。 在研究经费中,核心机、飞行试验样机的制造是研发阶段的核心,费用高达50%。 核心机、样机设计费和试验费分别为20%,研发阶段管理费约为10%。 以美国普惠公司开发的F135发动机为例,根据2010年美国GAO的分析数据,F135发动机的开发成本占整个生命周期总成本的10.46%; 系统开发和测试成本、总发动机配置成本及生产支持成本为采购阶段成本,合计44.28%; 维护阶段的维护费用占45.27%。

3 .国内产业链由航空公司集团主导,各环节总体竞争格局稳定。 从国际上看,航空公司连锁已经形成了“主承包商供应商”的发展模式。 据GAO估计,发动机主承包商只生产最终产品所有部件中附加值最高的30%,其余70%的生产工作和部件/子系统的研发工作由供应商负责。 供应商可以分为三级。 一级供应商:以欧洲、日本企业为主,研发能力强,一般具备核心机制造能力,主要向主承包商供应单位体、核心零部件。 二级供应商:多分布于新兴国家,数量多,竞争大,通常不具备核心设计能力和知识产权,主要向一级供应商供应零部件。 三级供应商:企业分布集中,技术壁垒相对较高,主要为二级或一级供应商提供原材料。 国内市场:航空公司集团以国产发动机产业链为主导,各级供应商竞争格局稳定。 我国目前已具备完整的航空发动机产业链研发制造能力,航空发动机产业链主要由五个环节组成,分别是上游原材料和零部件、中游分系统、下游整机的制造和维修保障。 1 )上游原材料和零部件领域:以科研院所和下属企业为主,新兴民营企业也具备一定竞争力,尤其是零部件领域民营企业参与度较高。 2 )中游)由航班集团旗下控制系统制造商的航班控制和614主导。 3 )下游整机制造与维修:军用航空公司制造以航空动力为主,民航公司制造以航空公司制造为主。 军用维修主要由军工维修厂和航空发电动力负责,在民用维修方面,合资建设的四川蛇马是我国领先的民用发动机修理厂。 3.1原材料:在发动机基础、产品差异化大、龙头企业技术和先发优势明显的航空发动机成本中原材料所占比例最高,其中主要使用高温合金和钛合金两种材料。 按航班制造成本划分,现代航空发动机制造成本(不含控制系统)主要由原材料成本和人工成本两部分组成,分别占40%-60%、25%-35%。 航空发动机原材料以高温合金和钛合金为主,两者成本约占原材料的65%,占发动机的33%。 除高温合金和钛合金材料外,新兴的陶瓷基复合材料在原材料中所占份额不断扩大,成为航空发动机的新材料。 3.1.1高温合金:发动机发展的关键材料,约占整机价值的14%,企业多为竞争关系的高温合金是推动航空发动机发展的关键,也是发动机原材料的主要成本。 用一代材料制造一代发动机,发动机的性能通常按推重比综合评价,提高推重比最直接最有效的技术措施是提高涡轮前燃气温度,因此,新型先进航空发动机对高性能高温合金材料的依赖也越来越大。 在现代航空发动机中,高温合金材料的用量约占发动机总质量的40%-60%,主要是燃烧室、导叶、涡轮叶片和涡轮盘四个热端部件,以及发动机壳、环、尾射流等作

变形高温合金约占高温合金总用量的70%。 按合金材料成型方式,高温合金可分为变形高温合金、铸造高温合金(包括等轴晶铸造高温合金、定向凝固柱高温合金和单晶高温合金)和新型高温合金(包括粉末高温合金、Ti-AI系金属间化合物、氧化物弥散强化高温合金、耐蚀高温合金等)。 其中,变形高温合金应用范围最广,为70%,铸造高温合金次之,占20%,新型高温合金仅占10%。 单晶铸造高温合金和粉末高温合金将成为主流发展趋势。 单晶铸造高温合金在耐高温、抗蠕变、抗疲劳方面有明显优势。 单晶铸造高温合金符合现代飞机对高推进比的追求。 有数据显示,在发动机尺寸不变的条件下,涡轮前进口温度每上升100度,推进力比将增加10%。 另外,单晶材料没有晶界,在高温应力下不易发生蠕变和疲劳破坏。 粉末高温合金采用粉末冶金技术,具有成分均匀、抗疲劳、热加工性能好等特点。 由于单晶铸造高温合金和粉末高温合金的优良性能,国外第三代及以后的发动机几乎无一例外地使用单晶涡轮叶片和粉末冶金涡轮盘。

国内高温合金长期面临供需不平衡问题,“双机特殊工程”等政策推动国内高温合金产业发展和需求放量,我国高温合金行业将迎来历史性发展机遇。 高温合金在我国发展缓慢,先后经历了仿制、仿制和独创三个阶段。 目前,我国高温合金已进入“独创”阶段,但由于高温合金行业技术复杂程度较高,我国整体技术水平与国外龙头企业相比仍存在较大差距,尤其是高端产品GDP缺口较大。 据中国特钢企业协会统计,约43%的市场需求依赖进口。 为了避免被“牵着鼻子走”,政府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支持国内高温合金产业的发展。 随着我国全面启动实施航空发动机和燃气轮机重大专项“双机热备”,高温合金国产替代进口大势所趋,我国高温合金行业将迎来历史性发展机遇。 未来10年,不包括中国后市场在内的航空发动机用高温合金市场空间预计约为2209亿元。 因为上述原材料价值51%的数据没有考虑航空控制系统。 因此,在考虑控制系统的基础上,推算出原材料占航空发动机价值的比例约为40%,高温合金占航空发动机价值的比例约为14%。 基于高温合金的价值占有率和上述对中国航空发动机市场空间的预测,预计中国未来10年,不含后市场的军用航空发动机高温合金市场空间约为994亿元,民航发动机高温合金市场空间约为1215亿元。 综上所述,不包括中国未来10年后市场在内的航空高温合金总市场空间预计约为2209亿元。

国内高温合金生产厂家主要是特钢企业、科研院所及其下属企业和民营企业。 其中,作为特钢企业代表的抚顺特钢高温合金年产量可达5000吨,其航天用高温合金在国内市占80%以上。 科研院所及其子公司代表钢研高纳拥有年产航空航天用高温合金母合金及高温合金铸件超过1000吨的生产能力。 民营企业代表图南股份是国内少数能同时批量生产变形高温合金、铸造高温合金(母合金、精密铸件)产品的企业之一,掌握了高温合金材料的超纯熔炼等核心技术。 国外生产高温合金的主要公司有美国SMC(specialmetalscorporation )国际超合金集团、英国国际镍公司、日本JFE株式会社、新日铁、石川岛播磨重工业和神户制钢公司。 3.1.2钛合金:发动机重要原材料约占整机价值的12%。 三强垄断市场钛合金以其优越的性能成为飞机机体结构和发动机的重要原材料,国外先进军机使用稳定在20%以上。 中国航天钛合金起步较晚,但发展潜力很大。 钛合金具有高强度、耐高温、抗疲劳、耐腐蚀、低密度等优点,能有效降低飞机重量,减少机体疲劳和腐蚀检测的工作量。 在航空发动机领域,钛合金是重要的原材料之一,主要应用于压缩机盘、壳体、压缩机叶片、滚筒、高压压缩机转子等部件。 欧美先进军机中,钛合金用量稳定在20%以上,其中美国F-22战斗钛合金用量达到41%,我国目前新型战斗机歼-20和歼-31钛合金用量也分别达到20%和25%。 2020年,我国钛加工材料在航空航天领域的应用比例仅为18.14%,与世界先进水平还有一定差距。 今后,由于购买新机和飞机的更新换代需求的叠加,中国的航空用钛合金的需求会更加高涨吧。 3.1.2钛合金:发动机重要原材料约占整机价值的12%。 三强垄断市场钛合金以其优越的性能成为飞机机体结构和发动机的重要原材料,稳定在国外先进军机使用量的20%以上。 中国航天钛合金起步较晚,但发展潜力很大。 钛合金具有高强度、耐高温、抗疲劳、耐腐蚀、低密度等优点,能有效降低飞机重量,减少机体疲劳和腐蚀检测的工作量。 在航空发动机领域,钛合金是重要的原材料之一,主要应用于压缩机盘、壳体、压缩机叶片、滚筒、高压压缩机转子等部件。 欧美先进军机中,钛合金用量稳定在20%以上,其中美国F-22战斗钛合金用量达到41%,我国目前新型战斗机歼-20和歼-31钛合金用量也分别达到20%和25%。 2020年,我国钛加工材料在航空航天领域的应用比例仅为18.14%,与世界先进水平还有一定差距。 今后,由于购买新机和飞机的更新换代需求的叠加,中国的航空用钛合金的需求会更加高涨吧。

未来10年,不包括中国后市场在内的航空发动机钛合金市场空间预计约为1894亿元。 因为上述原材料价值51%的数据没有考虑航空控制系统。 因此,在考虑控制系统的基础上,推算出原材料占航空发动机价值的比例约为40%,钛合金的比例约为12%。 基于钛合金价值占有率和对中国航空发动机市场空间的上述预测,预计中国未来10年,不含后市场的军用航空发动机钛合金市场空间约为852亿元,民航发动机钛合金市场空间约为1042亿元。 综上所述,预计中国未来10年,不包括后市场在内的航空发动机钛合金市场总市场空间约为1894亿元。

由于高端钛合金行业具有较高的资质和技术壁垒,国内高端钛合金厂家较少,宝钛股份有限公司、西部超导和西部材料市场较高。 宝钛股份有限公司是中国高端钛合金的龙头,军用航天钛合金的市场占有率约为50%。 西部超导背靠科研院所,高端钛合金研发能力强,目前专注于军用高端钛合金材料的研发和制造。 西部材料钛合金制品广泛应用于军用航空航天、民用石油化工等诸多领域。 湖南金天钛业是中国主要的钛合金及钛材加工制造商。 目前,金天钛已经将两种产品应用于国家重要飞机新款,并与中国商飞签署了战略合作协议,目前的市场份额正在扩大。 国外钛合金生产企业主要有美国阿勒格尼技术公司( ATI )、美国钛金属公司( TIMET )、俄罗斯阿维尼斯镁钛联合企业( VSMPO-AVISMA )、日本东邦钛公司和住友公司的尼崎分公司。 3.1.3陶瓷基复合材料:是新型发动机的重要材料,应用占有率逐渐上升。 国内尚处于起步阶段的陶瓷基复合材料( CMCs )是指在陶瓷基体中引入增强材料,以陶瓷基体为连续相的复合材料,近几十年来在航空发动机上的应用占有率逐渐上升。 陶瓷基复合材料兼顾金属高韧性、塑性和陶瓷高熔点、耐腐蚀性和耐磨性等特性,是新型航空发动机的重要材料。 其密度约为耐高温镍合金的1/4~1/3,钨基合金的1/10~1/9,可以大大减轻发动机结构的质量,降低油耗的同时提高重量比,是未来发动机热端结构的首选材料。 经过几十年的发展,陶瓷基复合材料已经在高温涡轮叶片、高温燃烧室、调节/密封片等部件上进行了相关典型部件测试,部分已经实现了工程化应用。

CMCs在国外先进的航空航天领域已经广泛应用,国内CMCs的研制和制造还处于起步阶段。 国外CMC材料应用于航空航天、能源电力、电子等领域,广泛用于军用领域。 根据GVC的报告,目前CMCs在航空航天领域的使用量约占36%,其他国防军用约占25%,美国、欧洲等已经在许多发动机模型中成功地用CMC代替高温合金。 根据GE公司的官方资料,GE9X在燃烧室和高压涡轮中使用CMC材料后,预计发动机推力将增加25%,油耗将提高10%。 国内CMC的研发和制造还处于摸索和起步时期,不能满足航空发动机热端件工程化的应用需求。 随着国家政策支持和国产化替代稳步推进,轻质高强、耐高温、长寿命、耐烧蚀、抗氧化的碳化硅陶瓷基复合材料发展迅速。 目前国内缺乏批量生产航空发动机复合材料的企业,主要企业为火炬电子和中航高科。 由于发动机复合材料技术壁垒高,国外研发企业对我国实行技术封锁、产品出口限制,国内研发和生产需要攻克许多技术难关。 国内相关领域领先的研究机构包括厦门大学特种陶瓷实验室和国防科技大学,能够实现生产的企业主要是火炬电子和中航高科,其中火炬电子陶瓷材料业务已实现盈利,2020年陶瓷材料收益达到49.12万元,毛利率为70.53% 国外主要企业包括罗罗公司、思科、西格玛集团、联合技术等,与国内企业相比有明显的技术优势。

3.2零部件:产业链价值高的环节,产品种类多,以铸件为主的航空发动机零部件加工在航空发动机制造产业链中处于上游,具有环节多、技术复杂、专业性强、精度要求高、与主机厂高度联动等特点在军机和民机需求相继开放的背景下,零部件产品标准化、规模化要求提高,专业分工更加明确,许多细分领域已具备产业化基础。 常见的航空发动机零部件有风扇、压缩机、燃烧室、涡轮等。 按毛胚成型方式可分为锻件、铸造件、钣金等。 另外,随着航空发动机机械设计越来越复杂,更精密的机械加工和3D打印技术在航空发动机零部件加工环节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3.2.1锻件:发动机转子的主要组成部分约占整机的20%。 大型企业产品差异较大的锻造是利用锻压机械对金属坯料施加压力,使其塑性变形获得具有一定机械性能、一定形状和尺寸的锻件的加工方法,按成形机理可分为自由锻造、模锻、辗环。 自由锻造是指用简单的通用性刀具对坯料进行锻压处理和加工的方法,该方法简单、通用性强、成本低,市场占有率为18.5%。 模锻在压铸模腔内为压缩变形锻件,机械化生产容易,生产率高,市场占有率为75.2%。 辗环是指用专用设备辗环生产不同直径的环状零件,该方法材料利用率高、精度高、质量好,市场所占比例为6.3%。 锻件是发动机转子的主要组成部分,根据产品类型可分为锻造叶片、环形锻件、电主轴锻件三种。 其中,锻造叶片主要为风机/压缩机叶片,环锻件主要为各部位壳体,轴模锻件主要为涡轮/压缩机盘。 1 )叶片是航空发动机最中心的部件之一,主要有锻造叶片和铸造叶片两种,其制造占整个发动机制造的30%以上的工作量。 根据前瞻产业研究院的统计数据,锻造叶片的价值占发动机叶片总价值的比例约为37%,占发动机整机价值的比例约为7%。 2 )环锻件以料仓为主,也包括密封圈、外涵道支撑等。 其中,料仓被称为航空发动机的“骨架”。 为风扇、轴、叶片、燃烧室、涡轮等发动机核心部件提供了安全的密闭空间,导致核心部件故障受损。 3 )锭子锻件是航空发动机锻件中数量最多、最常见的一类。 由于长期工作在高温高压和交变载荷下,其性能的稳定性对航空发动机的性能有着重要的影响。 除涡轮/压缩机盘外,常见的主轴模锻件还包括整流罩、涡轮轴、锥轴等。

随着现代飞机减重需求的不断提高,航空发动机锻造技术逐渐向整体化、精密化、薄壁化方向发展,目前已形成了整体成形技术、等温锻造技术、精密辗压技术三大主要成形技术。 1 )整体成型技术在减少零件和连接件数量、减轻结构重量的同时,提高零件使用可靠性,缩短制造工艺,降低制造成本。 它主要应用于飞机机身大型整体式隔板锻件的制造。 整个锻造技术的发展需要大型设备的支持,由于我国大型模锻冲压设备数量较少,技术水平也还没有发展起来。 2 )等温锻造技术是一种接近清洁的成形技术,是成形大型、整体、高性能钛合金复杂关键锻件的重要方法。 在压缩机盘、整体叶片盘、压缩机叶片生产中,可显著改善锻件的组织性能,减轻材料用量,提高材料利用率。 3 )精密轧制技术是航空发动机环锻件的首选技术。 目前,欧美发达国家普遍采用该技术生产环形锻件,实现了环形零件无余量的清洁成形,且加工量大幅减少,提高了环形锻件的性能,降低了生产成本。 该技术在我国尚处于发展期,产品质量尚不稳定。 航空发动机锻件价值占发动机总价值的比例约为20%,预计未来10年,不含中国后市场的航空发动机锻件市场空间约为3156亿元。 锻件是飞机中的重要部件之一,航空发动机使用量和价值所占比例不断提高。 1 )根据前瞻产业研究院的数据和上述叶片价值的测算,预计锻造叶片占整机价值的比例约为7%。 2 )航宇科技招股书引用2013年公开数据,环锻件价值约为6%。 考虑到环锻件用量和产品技术复杂性的不断提高,环锻件的价值预计将达到8%。 3 )根据2016年三角防务公开转让说明书,锻件的发动机价值约为15%-20%,考虑到未来航空锻件的良好发展状况,主轴模锻件的价值估计约为5%。 综上所述,航空发动机总锻件的价值预计约占发动机总价值的20%。 基于上述对中国未来10年航班市场空间的预测,预计中国未来10年军用航班锻件市场空间约为1420亿元,民航航班锻件市场空间约为1736亿元。 综上所述,中国未来10年航空锻件总市场空间约为3156亿元。

国内航空锻件龙头企业产品差异化较大,总体来看,中航重型机械龙头地位稳定,优秀民营企业层出不穷。 国内航空锻件制造企业主要包括国有大型军工企业或其下属科研院所和民用军品生产企业。 其中,中航重机是行业龙头,子公司陕西宏远和贵州安大专门从事航空锻造业务。 陕西宏以机体大型模锻件为主,贵州安大以航空发动机环锻件为主。 此外,随着航空发动机主机厂实行“小核心、大合作”的生产制造模式,国内相继涌现出以航宇科技、航亚科技、派克新材料、无锡轮机、三角防务等为代表的民营优秀供应商,是国内外主流航空发动机锻件的重要供应商如航宇科技是新一代窄体客机发动机LEAP高压涡轮箱锻件的主要生产企业航空科技已经成为赛峰、GE航空等国际主流航空发动机制造企业的核心供应商派克新材料是我国第二家成为美国GE供应成套锻件的企业。 3.2.2铸造件:发动机关键零部件约占整机价值的40%,以科研院所为主。 民营企业竞相铸造是指将液态金属铸造到适合零件形状的铸造空腔中,冷却凝固后得到零件或毛坯的方法,具有保证零件温度保持能力,提高零件精度等优势。 与锻造相比,铸造方法得天独厚。 1 )零件复杂程度基本不受限制,可采用高合金化材料生产,保证零件的耐温能力。 2 )通过型芯和精铸技术可以制备具有复杂内腔的空心叶片,提高铸造高温合金的使用温度。 3 )定向凝固技术、单晶制造技术等先进的铸造手段可以保证零件在各种工作环境下的使用性能。 4 )利用大型复杂薄壁技术制造的铸件,尺精度和表面粗糙度可达到较高水平。 铸造件是航空发动机的重要构件,使用原材料高,技术复杂度高,主要应用于航空发动机涡轮叶片、料仓、尾喷管等部位。 1 )涡轮叶片是航空发动机的重要热端部件,一般承受较大的工作应力和较高的工作温度,且变化频繁、急剧,对其加工精度有较高要求。 目前国际主流涡轮叶片采用精密铸造的单晶高温合金空心叶片。 2 )料仓中铸件的代表是中介料仓。 中介机匣是航空发动机中最重要的受力构件,直接影响航空发动机的性能。 中介机箱是典型的复杂薄壁结构,由于尺寸大、面积大,制造难度大。 目前国际上只有少数企业掌握了中介机箱的整体铸造技术。 3 )尾喷管是航空发动机的重要热端部件,一般入口温度为550-850,对于有预紧力的燃烧室,入口温度可达1500。 因此,尾喷管一般采用高温合金精密铸造。 从总体上看,铸造技术多用于航空发动机关键零部件的生产制造,因此对技术的精密度要求更高,相应产品的价值也更高。 航空发动机铸件向薄壁化、一体化方向发展,同时利用计算机技术发展计算机辅助设计和铸造工艺优化仿真技术。 随着航空航天军工装备、民航、商业航天产品的转型和持续发展,铸件结构向整体薄壁空心方向发展,要求材料具有更高的耐腐蚀性能、更持久的使用寿命、更低的成本。 例如,在大型复杂高温合金铸件的发展中,各企业基于传统的精密铸造理论,结合自动控制、计算机仿真技术,向整体清洁成形方向发展,提高零件整体结构可靠性,减轻结构重量,降低制造成本,制造犀牛

我们预计铸件在航空发动机中价值占比约为40%,预计我国未来十年不含后市场的航空发动机铸件市场空间约为6313 亿元。铸造件凭借其使用原材料价值高、工艺复杂度高等特点,在航空发动机整机价值中占比较高。1)高压涡轮和低压涡轮中,涡轮叶片和涡轮导向片的价值比高。因为涡轮叶片和涡轮导向片现多采用价格昂贵的单晶铸造高温合金和陶瓷基复合材料,所以涡轮叶片和涡轮导向片原材料用量虽少,但价值较高。综合考虑多篇前瞻产业研究院的统计数据后,我们预计高压涡轮用铸造件价值占比为18%,低压涡轮用铸造件价值占比为9%。2)加力燃烧室和喷管是航空发动机主要热端部件,由于其工作温度高,环境复杂,价值占比较高。据前瞻产业研究院的数据,加力燃烧室和喷管的价值占比约为9%。3)发动机外部结构技术复杂度高,价值占比同样很高,据前瞻产业研究院数据显示,航发外部结构价值占比约为4%。综上所述,我们预计铸件在航空发动机中价值占比约为40%。基于上文对我国未来十年航空发动机市场空间的预测,我们预计,我国未来十年不含后市场的军用航空发动机铸件市场空间约为2840 亿元,民用航空发动机铸件市场空间约为3472 亿元。

在航空发动机铸造件研发与生产中,欧美企业主导国际市场,国内企业以航发集内部的科研院所及生产厂为主,技术水平不断提高。国外知名铸造件生产商主要有PCC、GE 和RR 旗下的铸件生产厂等。国内科研院下属的航发铸件研发和制造生产单位主要有北京航材院、钢研高纳、中科院金属所等。由于航发集团广泛开展“小核心,大协作”,积极引入及培育供应商,开展外部协作,近几年不少民企积极进入航空发动机铸件领域,例如,图南股份、应流股份、万泽股份等。它们致力于航空发动机铸造件生产技术的研发和相关产品的制造,成为航空领域重要供应商。3.2.3 钣金件:发动机燃烧室重要零部件,民企为主,竞争格局稳定钣金件是一种塑性加工的零件,主要应用于航空发动机燃烧室。钣金件凭借其重量轻,强度高等特点,在航空发动机上占有相当比重,其中联焰管、火焰筒、密封件等属于典型的钣金结构件,且在结构上越来越复杂,质量与精度要求也越来越高。火焰筒为典型的钣金结构件,燃料在内部燃烧产生推动力,火焰筒质量的好坏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决定了航空发动机的动力性能。密封件主要采用一类界面形状类似于“W”或“M”的环形薄壁密封件,长时间在高温下进行工作,防止燃料泄漏。由于该部位对形状尺寸精度要求高,成形困难,制造成本高。

国内钣金件市场以民企为主,当前竞争格局稳定。生产商主要包括迈信林、德坤航空、西子航空等。迈信林主要涉猎民用高端装备零部件,从事民用航空和汽车零部件的制造和生产。德坤航空是航空零部件生产商利君股份的子公司,钣金件是其核心产品。西子公司是钣金件的重要生产商,也是C919 大型客机机体结构一级供应商。3.2.4 3D 打印:发动机零部件性能突破新方向,价值日渐显著,新兴企业蓄势待发随着航空发动机对复杂精密和大型构件制造提出更高要求,具有自由成型、全数字化、无需模具、材料利率高的3D 打印技术给航空发动机制造提供了新的方向。3D 打印技术,又称增材制造,具有“制造灵活性”和“大幅节省原材料”的优点,是同时集合计算机数控技术、精密伺服驱动、新材料等先进技术于一体的快速成型加工技术。19 世纪末,由美国研究的照相雕塑和地貌成形技术开创了的3D 打印核心思想,后由查尔斯胡尔将光学技术转变为快速成型领域,并成立了世界上第一家生产3D 打印设备公司3D Systems,随着3D 打印技术不断创新,应用领域持续拓展。目前在医疗、汽车、航空航天等领域已得到广泛关注和推广,尤其在可靠性要求较高的民用航空领域的应用虽刚刚起步,但是已经小有作为。例如,2019 年,据中华网军事专栏报道,中国航天科工3D 打印技术创新中心收到了自主研发的工业级金属打印机ASA-260M 的CE 认证证书,这代表中国航天科工增材制造技术创新中心自研装备已经具备了销往欧盟的资质。3D 打印的价值在航空领域日渐显著,已成为各大航空公司的在零部件性能方面突破的入手点。3D 打印所需原材料的重量只有机加工的1/8,最终产品重量仅为机加工的3/8,成功实现减材、减重。在加工效率上,3D 技术加工工序少,时间短。同时,3D 打印技术的产品质量由机床控制,产品的一致性好,质量稳定。目前,国外航空公司通过3D 打印技术生产的航空发动机零部件不断涌现。据报道,美国GE 公司,运用3D 打印技术,将由20 个零件组成的发动机喷嘴集成为一个零件进行打印,实现减重25%,增效15%,获得85000 个零件订单,使得GE 的发动机性能提升了一代。

我国3D 打印企业正处蓬勃发展期。随着航空航天装备更加注重追求轻质、高效和高可靠性,设计中多采用更复杂、更精密的薄壁结构件,且钛基、镍基合金等原材料难切削,因此3D 打印技术成为先进制造技术的重要发展方向和前沿热点课题。

铂力特是我国领先的金属3D 打印企业,在金属3D 打印技术服务和原材料研发及生产方面具有优质团队,已构建出较为完整的金属3D 打印产业生态链。公司产品在航空航天领域具有很高的市占率,公司生产的S310 型号设备是国内唯一通过空中客车公司认证的增材制造设备,成为空客A330 机型增材制造项目主要设备。鑫精合是我国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承接过多项国家重点型号增材制造技术攻关任务并最终实现批产装机应用,公司通过多项军工资格认证。 目前,公司与与沈阳航空航天大学联合成立了增材制造技术实验室,共同致力于高性能金属增材制造技术的研发和技术设备的制造。3.2.5 机加工:发动机整体叶盘加工新技术,

潜在市场大,头部企业资源优势明显 航发零部件的机加工通常是指用精密设备对零部件的外形尺寸或性能进行改变的过程,主要应用在整体叶盘等整体锻件的加工中。随着航空发动机机械设计日渐复杂,传统技术与加工工艺已经无法满足现代航空发动机机械设计需求,现代机械加工工艺技术逐渐受到重视,其中,切削加工凭借其适应范围广,且能达到很高的精度和很低的表面粗糙度,在机械制造工艺中占有重要地位。例如,现代先进整体叶盘的几何尺寸精度要求高、技术条件要求严格,因此国外一般选用整体锻造或焊接毛坯,再用五坐标加工中心铣削加工整体叶盘。整体叶盘经过精密的机加工后气流流道变得圆滑,消除了盘片分离结构中气流在榫根与榫槽间隙中泄漏所造成的损失,提高了气动性能和工作效率。因此,整体叶盘将凭 借其显著优势取代传统的叶盘结构形式,成为发动机叶盘的发展趋势。美国国防部的 IHPTET 计划指出,未来战斗机上发动机的涡轮都会采用整体叶盘结构,由此可见,整体叶 盘将具有非常巨大的潜在市场需求。为满足航空航天制造对高、精、尖加工的需求,数控加工技术成为现代航空航天制造业的基础性关键技术。由于数控加工刀具具有有效切削面积大,切除材料效率高等特点,数控下的切削加工可以提高加工灵活度和可靠性,提高加工效率。目前,在航空航天制造企业中,数控机床制造企业的比例高达 80%以上,典型的使用数控技术加工的航发零部件有叶片、整体叶轮、整体叶盘、环形机匣等。例如航空发动机叶片尺寸精度要求严格,表面粗糙度要求高,然而加工材料多为钛合金、高温合金等,材料切削性能差,运用高速侧铣加工的方法可以显著改善叶片的表面粗糙度,提高叶片的加工效率。环形机匣属于薄壁零件,结构复杂,材料难加工,容易变形,不同部位需要采用不同的加工技术,数控加工技术能满足其灵活加工需求,提高加工效率。我国航空发动机零部件机加工企业较少,主要以航发科技和爱乐达为主。航发科技是中国航发集团下属企业,专注于两机领域零部件的精密加工。公司在航空发动机研制,以及与国际知名航空企业合作过程中,掌握了国际先进的航空发动机关键零部件制造技术。 目前,公司已与 GE、RR、HON 等国际知名企业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逐渐成为民用航空 发动机、燃气轮机制造领域的国际合作重要供应商。爱乐达主要从事军机和民机零部件的精密加工业务,客户覆盖中航工业下属多家军机主机厂、成飞民机等多家民用客机分承制厂,以及一批航空装备主修厂和多家科研院所。公司产品加工良品率达到 99.50%以上,处于行业先进水平,获得中航工业下属飞机制造单位“优秀供应商”荣誉。

3.3 控制系统:发动机核心子系统,航发控制独占鳌头 航空发动机控制系统是发动机的“中枢神经“和”大脑“,控制系统的优劣直接关系到航空发动机的性能和可靠性。发动机控制系统负责将飞行员的控制指令准确传达到发动机相关机构,实现对发动机的精确控制,保证发动机安全、可靠、稳定的工作,并获得最佳性能,对于发动机以及飞机的稳定运行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航发控制系统主要由电子控制器、燃油泵、燃油控制器、限制器、执行元件、测量元件、燃油喷嘴和控制阀门等部件构成。

发动机控制系统经历了从机械液压式到数字电子式发展的过程。全权限数字式发动机控制系统(FADEC)为当前先进军、民用航空发动机所使用的标准控制系统。在 FADEC 系统中,发动机电子控制器 EEC 或电子控制系统 ECU 是它的核心,所有控制计算由计算机进行,然后通过电液伺服机构将控制指令转化为液压机械装置及各个活门、作动器的动作,从而实现对发动机硬件状态的调节。我国从 80 年代初进行了研究,掌握了机械液压控制、液压备份、模拟控制等相关技术,并在数字控制、数字全权限电子控制等领域取得了重大突破。未来航空发动机控制系统将向着轻量化、高速化、大负荷、长寿命、高可靠性、适应复杂环境要求的方向发展。

控制系统作为发动机核心子系统,价值占比高,我们预计,我国未来十年不含后市场的航发控制系统总市场空间约为 1578-3156 亿元。根据前瞻产业测算,控制系统整机价值占比在 10%-20%,因发动机型号不同,其功能结构、价值占比也不同。对于战斗机发动机,其外涵道很小,因此风扇、机匣的价值占比较低,加力燃烧室、控制系统占比高。对于运输机发动机(客运、货运、军用),外涵道大,无加力燃烧室,因此风扇、外机匣的价值占比高,控制系统占比较低。直升机发动机中,控制系统、减速机构的占比较高。基于不同情景下控制系统占比的假设,我们预计未来十年不含后市场的航发控制系统市场空间为 1578-3156 亿元。全球发动机控制系统行业内竞争日益激烈,行业整合趋势明显。由于发动机控制系统生产厂商的下游客户纵向一体化水平不断提升,业务逐步向上实现垂直整合,中小控制器件制造商面临销售风险。目前电子控制系统的主要厂商有法国的赛峰集团、英国航空航天系统公司、FADEC International、美国的汉密尔顿标准公司、俄罗斯的 UEC-Star 等,其他控制器件的制造商主要有美国的沃德伍德、伊顿,以及东南亚的多家代工厂商。国内行业竞争格局稳定,航发控制与 614 所“软硬”结合,占据市场垄断地位。航发控制与 614 所同为中国航发集团直属单位。614 所作为国内 FADEC 系统研制的主力军,主要从事发动机控制系统中的软件、电子等研制生产工作,承担了绝大部分国家重点型号、批产及预研任务,质地优良、盈利能力强,在军工资产证券化,科研院所加快改制的大背景下,614 所作为试点单位,未来存在资产证券化空间。航发控制主要从事发动机控制系统中的机械液压执行机构核心部件的研制生产工作,与 614 所的产品构成一个完整的控制系统,优势互补,合作紧密。航发控制产品涵盖国内军机所有在研、在役型号,在国内航空发动机控制系统机械液压领域具有垄断地位,为燃油控制系统细分行业唯一供应商。另外国内一部分新兴民营企业正试图开辟市场,包括海特高新、晨曦航空等,在部分航空发 动机控制系统的部组件上具备一定的研制生产能力。随着民营企业的进入,航空发动机市场竞争活力也将得到加强。3.4 总装:产业链“链长”,附加值高,航发动力绝对垄断 国际航空发动机产业链呈金子塔格局,塔尖的总装企业处于垄断地位,对整条产业链产生辐射影响。整机制造商主要负责整体设计,控制发动机的核心技术,同时还负责发动机的总装集成、客户销售、后续维护保养等环节。整机制造商攫取航空发动机 70%的附加值,具有较大的话语权,影响力辐射整条产业链。在全球范围内,以 GE、RR、PW、SAFRAN 为首的欧美少数几家龙头企业瓜分市场近九成份额。他们凭借先发优势以及深厚的发动机独立研制能力,牢牢控制全球大型航空发动机的核心技术研发、销售及客户服务等全部市场。在中国,航发产业链由航发集团主导,航发动力是国内军用领域唯一龙头,航发商发为民用领域主力军。

(一)国际市场:三大龙头厂商垄断民航市场,五常大国瓜分军用领域 GE、RR、PW 三大厂商及其合资公司占据全球民航发动机 90%市场,其中 CFM 独占窄体客机 70%以上份额,GE 与 RR 两强争霸宽体客机市场。根据《Commercial Engines 2021》的数据,美国通用电气(GE)、普拉特·惠特尼(PW)、英国罗尔斯·罗伊斯(RR),以及由上述三家公司分别或共同创立的合资公司 CFM(Safran/GE)、IAE(RR/PW)、EA(GE/PW)共六家公司,占据民航发动机市场份额 90%以上。在窄体客机航发市场,CFM 国际公司的 LEAP 系列发动机,因其具有优异的燃油经济性,在市场上具有不可动摇的地位,是波音和空客两大飞机制造龙头交付和订单数量最多的供应商;在宽体客机航发市场,GE 与 RR 两家公司不分伯仲,呈现出两强争霸的格局,GE 市场份额目前领先,占据将近一半的存量市场。目前仅有中、美、英、法、俄五常大国具备独立设计制造大推力军用航空发动机的技术。主要龙头公司分别有美国的 GE 和 PW、英国的 RR、法国的 SNECMA、俄罗斯的联合发动机制造集团(UEC)以及中国的航发集团。(二)国内市场:军用领域航发集团为主,民用航发领域蓄势待发 航发产业链以航发集团为主导,航发动力是国内军用领域唯一龙头,航发商发为民用领域主力军。中国航空发动机集团囊括我国航空发动机整机集成交付领域八大主机厂,拥有航发动力和航发科技两家上市公司。航发动力是航空发动机整机上市的唯一平台,拥有 4 家主机厂(南方公司、西航公司、沈阳黎明、贵州黎阳),几乎覆盖当前主要在研或已服役的涡扇、涡轴、涡桨各类军用发动机型号,其中本部公司(西航)以研制大中型军用航空发动机为主,子公司黎明公司以研制中大推力航空发动机为主,黎阳公司是我国中等推力涡喷、涡扇发动机的重要生产基地之一,南方公司是我国中小型航空发动机的主要供应商,研制多型号涡桨和涡轴发动机。在民航发动机领域,目前仅有美国、英国、俄罗斯等较少发达国家全面形成了开发及产业化能力,国产民航客机仍主要使用国外发动机,我国航发商发公司负责自研的长江系列发动机研发进展顺利,未来有望实现进口替代。

3.5 后市场:价值空间与销售市场空间相当,行业增长新动力 发动机后市场服务空间和销售市场空间相当,零备件航材成本占比最高。后市场主要包含发动机的维修维护及零部件更换修理。为延长发动机使用寿命,其零部件常需多次更换或修理,且人工成本低,利润率高,后市场服务市场空间和销售市场相当,其中一半费用(51%)用于购置新的零备件航材,发动机大修(不含航材)和零部件修理占 22%(其中零件修理费用达 9%以上),航线维修占 10%,租赁备发费占 5%,外场更换周转件占 9%,发动机管理占 3%。维修部份航材占比较高,可以达到 85%,人工成本较少,只有 15%左右。

航空发动机后市场服务具有高附加值特性,国外龙头企业后市场服务收入占比过半。 航空发动机按照全生命周期费用拆分来看,后市场服务市场空间与销售市场空间相当,前 者利润高于后者。国外维修保障服务市场成熟,龙头企业售后服务收入占比过半。以通用电气和罗罗为例,2020 年通用电气和罗罗的航发业务中后市场服务收入占比分别为 61% 和 56%,为公司主要收入来源,航发动力后市场服务占比显著低于国际水平,单就军品而言,罗罗公司产品销售毛利率和净利率均高于航发动力,而罗罗公司的后市场服务占比显著高于航发动力,随着航发动力后市场服务占比的不断提升,其盈利能力也将不断改善。国产航发军用后市场受益于规模效应以及维修技术的不断改善,市场空间及盈利能力将持续增加,民用后市场虽尚待开辟,或将成为航发市场最大增长点。我国的航空发动机后市场规模尚处于初级阶段。国内军用飞机大规模装配国产航空发动机时间晚,仍有较多存量发动机为进口产品,国产发动机规模维修阶段尚未到来,且受限于国内军品定价机制及维修技术的落后,利润率较国外仍有较大差距,随着航发动力后市场服务占比的不断提升、国产化率的不断提高、军品定价机制改革的持续落地以及技术的改善,军用航发后市场空间和盈利能力仍有较大提升空间。我国民用国产航空发动机尚在研制中,民用航发后市场尚待开辟,根据国际航发巨头的业务来看,民用航发后市场服务营收占比过半,且超过军用业务,随着国产发动机的研制成功,民用航发后市场将成为航发市场的强劲增长点,国内公司的后市场服务收入占比将追赶国外先进航发制造龙头,航发业务结构将不断优化,行业整体利润率将得到提升。由于发动机维修项目多,航发维修市场呈现差异化竞争,服务提供商主要以 OEM 厂家合资企业、民航企业投资的维修企业和自有机务工程部门为主。目前,国内军用维修以航发动力旗下公司及解放军修理厂为主,民用维修以四川斯奈克玛、北京飞机修理工程等民航投资企业为主,主要从事航线维护、机体维修、发动机维修和部分机载设备维修,占据了航空维修市场主要的市场份额。第三方维修企业是指独立于民航企业和 OEM 厂家而存在的航空器维修服务企业,主要以维修机载设备为主。

4. 重点公司

4.1 总装和核心分系统:航发动力和航发控制垄断总装和控制系统 (一)航发动力——国产航空发动机生产制造领域龙头 航发动力是国内航空发动机总装龙头企业。公司为中国航发集团旗下唯一总装上市资产,产品覆盖军用航空发动机全种类、全代际,生产能力及生产规模位居行业第一,在我国航空发动机整机制造行业处于龙头地位。公司 2020 年实现营收 286.33 亿元,同比增长 13.57%;2020 年实现归母净利润 11.46 亿元,同比增长 6.37%。 公司作为航空发动机总装龙头,受益于公司管理改善及下游旺盛需求,拐点将至业绩或迎来高增长。1)随着产品工艺成熟及规模效应,盈利能力将持续改善。受新机型进入批产影响,主营业务毛利率持续探底;管理改善,期间费用率持续降低,随着研发投入持续加强,技术工艺成熟叠加规模效应,预计 2022 年毛利率企稳回升,盈利能力将不断改善。 2)合同负债大规模增长,“链长”地位突出,未来业绩有望高增长。大额订单凸显航发产业链“链长”地位,向上受原材料涨价影响小,向下具有产品溢价权,合同负债显示下游需求旺盛,锁定未来 3-5 年订单。3)随着后市场业务占比不断扩大,以及民用国产航空发动机的顺利研制,未来有望打破营收天花板。考虑我国航空发动机寿命以及实战化训练情况,后市场空间将不断扩大,且公司深度参与我国民用发动机核心部件研制,未来有望实现进口替代,后市场和民用领域将成为公司打破营收天花板的发力点。

(二)航发控制——国产航空发动机控制系统领域龙头 航发控制是国内航空发动机控制系统研制生产的龙头企业。背靠中国航发特有的央企战略地位和品牌优势,享有政策支持和资源保障,目前公司业务主要包括航空发动机控制系统及衍生品、国际合作和非航空产品及其他。公司控制系统产品涵盖国内军机所有在研、在役型号,在国内航空发动机控制系统机械液压领域具有垄断地位,为燃油控制系统细分行业唯一的供应商。2020 年,公司实现营业收入 34.99 亿元,同比增长 13.14%,2020 年实现归母净利润 3.68 亿元,同比增长 30.68%。控制系统为航空发动机核心子系统,占据产业链关键位置,受益于军机型号放量以及民用国产替代加速,公司作为龙头企业有望得到长足发展。1)公司坚持聚焦主业,加大研发投入,盈利能力持续向好。主营业务航空发动机控制系统及衍生品的营收占比和毛利率不断提高,近三年研发投入逐年增加,有利于公司进一步提升自身竞争力。2)募投项目建成后将明显提升控制系统研制及生产能力,为公司长期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基础。2020 年 12 月 31 日公司发布非公开发行 A 股股票预案,募投将作为公司及子公司其他自筹资金之外的有效补充,覆盖公司及子公司各项科研生产能力建设项目,有利于公司补充短板,助力公司长期发展。3)大额订单和预付款相继落地,现金流状况明显改善,未来增长得到保障。公司 2021 年 Q1-Q3 合同负债 9.14 亿元,较年初大幅增加 8.17 亿元,大额订单验证行业高景气,公司基本面将持续改善。图 59:航发控制历年营业收入与归母净利润变化 图 60:2020 年航发控制各项业务营收占比

4.2 零部件:中航重机市场占有率高,航宇科技等民企新秀实力强劲 (一)中航重机——航空发动机锻造领域龙头企业 公司是我国航空航天等军工领域重要的锻造供应商,为航空锻造龙头企业。公司生产经营活动主要涉及锻铸、液压环控等业务。国内业务主要为飞机机身机翼结构和发动机盘轴类等锻件产品。国外业务主要为罗罗、IHI、ITP,波音、空客等公司配套锻件产品。2020 年,公司全年实现营业收入 66.98 亿元,同比增长 11.92%,其中锻铸产业实现营业收入 49.81 亿元,液压环控产业实现营业收入 17.17 亿元。 公司为中航工业旗下锻铸业务核心供应商,锻件需求持续扩张助力公司未来高成长。1)聚焦军工主业,航空锻造业务占比持续提高。先后剥离风力发电、燃气轮机、新能源及部分民品液压等低效业务,压缩为锻铸和液压/环控两大产业,航空锻造业务占比达 74.15%。 2)定增募投突破产能瓶颈,加快民品市场开发,军民共振推动业绩持续增长。在强化军品 市场优势的同时扩大民品市场份额,同时不断拓展产业链上下游完善布局,巩固公司龙头地位。

(二)航宇科技——航空发动机环形锻件核心供应商 公司是我国航空发动机环形锻件的核心生产商,也是全球商用航空发动机机匣及环形锻件在亚太地区的主要供应商之一。初步形成了境内、境外市场同时快速发展的良好态势,获得中国航发商发、中国航空发动机集团等客户的“优秀供应商”称号,与 GE 航空、普惠、赛峰、罗罗、霍尼韦尔、MTU、科林斯航空等境外主要航空发动机客户建立长期合作关系。 2020 年,公司实现营业收入 6.71 亿元,同比增长 13.91%;归母净利润 0.73 亿元,同比 增长 34.96%。在全球军用和商用航空发动机双引擎驱动下,公司航空环锻件市场广阔。公司掌握先进的锻压技术,经过十余载的发展,现已逐步实现研发技术与产业深度结合,境内与境外市场“两翼齐飞”的局面。1)公司是国内航空发动机环形锻件的主研单位之一,拥有 53 项发明专利,主持编制 3 项国家标准,多次荣获国家产权、专利优秀奖等。2)航空锻造行业市场进入壁垒高,公司具有先入优势。公司已取得行业第三方认证并进入客户的供应商目录、从参与产品研制至产品批产,均需要较长的周期。3)公司客户资源优渥,已参与国内外多种型号军用和民用航发机匣和环锻件的生产。产品涵盖新一代国产军用航空发动机、长江系列国产商用航空发动机、新一代窄体客机发动机 LEAP 等。

(三)航亚科技——航空发动机精锻叶片民营新秀 公司是我国高性能零部件制造商,产品涵盖航空发动机精锻件以及医疗骨科植入锻件的研发、生产及销售。公司主要产品包括航空发动机压气机叶片、转动件及结构件、医疗骨科植入锻件等高性能零部件。自 2013 年成立以来,公司凭借较强的技术实力和丰富管理经验,很快与国内外航空发动机及医疗骨科关节领域的先进企业建立起稳定、持续的合作关系。2020 年,公司实现营业收入 3.01 亿元,同比增长 16.89%;归母净利润 0.60 亿元,同比增长 41.98%。公司是国内精锻叶片民营新秀,技术实力过硬且质量认证齐全,国产替代助其打开国内航发锻件市场。1)公司研发实力显著,是国内航空发动机压气机叶片、整体叶盘等关键零部件的同步研发开发的重要参与者之一。2)公司掌握精锻近净成形和精密机加工等先进工艺技术,并得到赛峰、GE 等全球主流发动机企业认证,并且已具备向国内外航发龙头大批量供货的实力。3)公司压气机叶片已在国产 C919 发动机 LEAP-1C 上批量应用。国产替代下 C919 的持续放量将推动公司营收进一步增长。

(四)派克新材——两机领域环形锻件优质民企 公司是国内稀缺的两机领域高端环形锻件民营企业。公司主营产品涵盖辗制环形锻件、自由锻件、精密模锻件等各类金属锻件,随着公司军品业务占比不断增加,公司盈利能力不断增强。2020 年,公司营业收入为 10.28 亿元,同比增长 16.21%;归母净利润为 1.67 亿元,同比增长 2.86%。 公司掌握高端环锻件制造技术,资质齐全,产品覆盖领域广,受益于我国主战机发动机换装列装需求提升,叠加发动机国产化比例不断提高,公司军用发动机业务有望持续增长。1)公司深耕锻造行业多年,具备较强的产品研发和制造能力,现已掌握了异性截面环件整体精密轧制技术、特种环件轧制技术、超大直径环件轧制技术等多项核心技术。2)公司行业准入资质和质量认证证书齐全,现已进入中国航发集团、航天科技集团、中船重工等国内各领域龙头的供应链体系,并已通过罗罗、三菱电机、西门子的全球供应链体系认证。3)公司具备跨行业、多规格、大中小批量等多种类型业务的承接能力,下游客户分布十分广泛。在航空领域,公司产品已覆盖在役及在研阶段的多个型号航空发动机;在航天领域,公司参与了长征系列及远征上面级等系列型号运载火箭和多个型号导弹的研制和配套;在船舰领域,公司参与配套的某型号燃气轮机已在部分海军舰艇列装。图 67:派克新材历年营业收入与归母净利润变化 图 68:2020 年派克新材各项业务营收占比

4.3 原材料:抚顺特钢、钢研高纳等少数企业主导两大合金市场 (一)抚顺特钢——国内变形高温合金龙头 公司是国内老牌特钢新材料企业,国内变形高温合金龙头。抚顺特钢是中国最早的特殊钢企业之一,作为我国军工配套材料重要的研发和生产基地,被誉为“中国特殊钢的摇篮”。公司以“三高一特”(高温合金、超高强度钢、高档工模具钢、特种不锈钢)为核心产品。随着优质民企沙钢集团入主管理,公司内部生产管理重新理顺。重整后公司经营效率显著提升,业绩持续高增长。2020 年,公司营业收入为 62.72 亿元,同比增长 9.26%;归母净利润为 5.52 元,同比增长 82.64%。国内高温合金供需缺口扩大,公司扩产计划落地,推进工艺优化,降本增效显著,业绩持续发力增长。1)公司不断提高运营效率,提升高盈利产品结构,盈利能力日益改善。一方面持续推动公司资产运营效率的提升,另一方面持续加大研发投入,践行“特钢更特”战略,积极提升高盈利品种结构,2020 年重点品种接单量同比增长 70%;2)公司产品市占率高,毛利率水平行业领先,随着募投扩产项目落地,市场龙头地位进一步巩固。公司高温合金产品在航空航天领域市场占有率高达 80%以上,且公司研发投入行业领先,掌握高温合金核心技术,高温合金业务毛利率水平处于行业领先水平,随着公司扩产计划落地,公司市场地位进一步巩固;3)公司全力推进工艺优化,技术革新,降本增效显著。技术优势叠加管理赋能,公司传统特钢领域协同效应尽显,盈利能力持续提升。图 69:抚顺特钢历年营业收入与归母净利润变化 图 70:2020 年抚顺特钢各项业务营收占比

(二)钢研高纳——国内铸造高温合金领域龙头 公司是我国高温合金领域技术水平先进、生产种类齐全的企业之一。主要业务范围涵盖铸造高温合金及制品、变形高温合金及制品、新型高温合金材料系列产品三个细分领域,具备生产国内 80%以上牌号高温合金的技术能力。2020 年,公司实现营收 15.85 亿元,同比增长 9.57%;实现归母净利润 2 亿元,同比增长 30.78%。中国“先进高温材料”技术的引领者与产业升级的推动者,主要领域持续投入巩固行业地位。1)公司背靠钢研院,研发技术积淀深厚。是生产种类最为齐全的企业之一,拥有生产国内 80%以上牌号高温合金的技术和能力,也是国内高端和新型高温合金制品生产规模最大的企业之一,ODS 市占率达到 100%。2)公司具有独立质量体系铸造高温合金生产基地,布局近乎全部的在研及批产航空发动机型号。受益粉末高温合金市场需求快速增长,型号需求开始放量,业绩将迎来持续增长。3)公司持续拓展市场空间,加大自主创新投入力度。伴随产业布局的强化和技术及管理水平提升,公司实现产业链上下游延伸及横向扩展。

(三)图南股份——国内民营高温合金核心供应商公司为高温合金民营新秀,军工和航空产品质量资质认证齐全。公司产品包含高温合金精密铸件和高温合金母合金两大类铸造高温合金。公司于 2017 至 2018 年相继获得多项军工资质并取得《航空航天质量管理体系认证证书》民品资质证书,成为国内高温合金核心供应商。2020 年,公司营业收入为 21.13 亿元,同比增长 46.10%;归母净利润为 3.71 亿元,同比增长 134.31%。 高温合金下游需求旺盛,公司拥有突出技术优势。1)公司研发水平高,多项高温合金制造技术达到行业先进水平。在铸造高温合金领域,公司拥有超纯净高温合金熔炼技术、近净型熔模精密铸造技术等核心技术,各项技术均达到国内领先水平;2)公司原材料采购途径多元化,下游客户稳定且优质。公司原材料第一大供应商为上海炬嘉合金材料有限公司,为增加原材料供应来源的多样性,积极与上海正宁等供应商建立合作关系,分散原材料价格风险。下游客户方面,公司客户结构基本稳定,第一大客户集团 A 系我国航空发动机制造产业龙头。

(四)西部超导——国内高端钛合金领域核心供应商,高温合金新秀 公司为国内关键高端材料生产企业,高端钛合金主要研发生产基地。公司是我国高端钛合金棒丝材、锻坯主要研发生产基地之一,是目前国内唯一的低温超导线材生产企业,也是我国高性能高温合金材料重点研发生产企业之一。公司产品弥补了我国新型战机、大飞机、直升机、航空发动机、舰船制造所需关键材料的“短板”。2020 年,公司营业收入为 21.13 亿元,同比增长 46.10%;归母净利润为 3.71 元,同比增长 134.31%。 公司布局三线高端材料,低温超导技术垄断市场,高端钛合金材料供不应求,变温合金材料市场广阔,作为具有核心技术优势的龙头企业将持续受益。1)高端钛合金材料具有较高的技术壁垒,当前市场供不应求,公司作为具有核心技术优势的龙头企业将持续受益。 2)公司低温超导技术垄断企业,行业前景广阔将拉动产品需求。一方面,国产 MRI 设备市场地位的提升以及国内对单晶硅的迫切需求,MRI 用超导线材以及 MCZ 磁体发展前景广阔;另一方面,公司目前是国内唯一低温超导线材商业化生产企业,国内暂无竞争者,处于国内技术垄断地位,将持续受益于中国超导市场的高发展前景。3)公司进军高温合金行业,成为业绩新增长点。公司已切入高壁垒的高温合金赛道,高温合金供需矛盾明显,短期内将继续处于量价齐升阶段,高温合金业务将成为公司新的增长点。

5、风险提示

1. 国产发动机研制进度不及预期的风险。航空发动机被誉为“皇冠上的明珠”,工艺技术要求非常高,若中国未能紧跟新技术发展,或新技术研制进程较慢,则将有可能影响航发产业链中上游的需求增长。2. 两机专项政策扶持力度不及预期的风险。两机领域受益于国家重大专项政策扶持,在十四五期间加速放量,行业景气度高。若相关扶持政策缩紧或不及预期,可能会导致航发产业链景气度不及预期。 3. 下游飞机放量不及预期的风险。航空发动机产业链需求受下游存量飞机换发和新机型放量牵引。新机型的放量又受限于国家空军战略部署以及下游主机厂的研发和制造能力。若国家空军战略或者下游主机厂需求不及预期,则可能影响航空发动机产业链的放量进程。

—————————————————————请您关注,了解每日最新的行业分析报告!报告属于原作者,我们不做任何投资建议!如有侵权,请私信删除,谢谢!获取更多精选报告请登录【远瞻智库官网】或点击:智库官网|文库首页-远瞻智库·为三亿人打造的有用知识平台

上面就是我国航空发动机发展的技术难点,航空发动机产业新政策的全部内容了,希望能给广大手游玩家玩家们带来一些帮助,更多关于上海的内容,尽在解雕侠!

相关攻略

猜你喜欢